毛特授课大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Outlin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代码:010340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学时/学分:108/6 讲授学时∕实践学时:72∕36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设课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与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自觉性与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明确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本章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既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本章内容: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性质等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
本章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明确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和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本章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更加深入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掌握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明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本章内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深刻认识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性,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主要形式,并正确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本章内容: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框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本章内容: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选择,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明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渐进性,掌握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并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主要内容,掌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和途径。
本章内容:
1、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重大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本章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进一步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了解江泽民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内容以及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本章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过程和时代主题转换内容,理解毛泽东外交战略的特点和邓小平做出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及我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本章内容: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正确认识爱国统一战线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
本章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本章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讲授为主,结合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社会调查、演讲报告等其他有效形式。
五、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按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50%计算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分布为:到课10分,作业及平时测验30分,学习态度、课堂表现10分。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其 中 |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 |
备注 |
|||
讲课 |
实验 |
上机 |
其他 |
||||
第一章 |
10 |
6 |
4 |
||||
第二章 |
4 |
4 |
|||||
第三章 |
12 |
8 |
4 |
||||
第四章 |
8 |
4 |
4 |
||||
第五章 |
10 |
7 |
3 |
||||
第六章 |
10 |
7 |
3 |
||||
第七章 |
10 |
6 |
4 |
||||
第八到十一章 |
16 |
12 |
4 |
||||
第十二章 |
10 |
6 |
4 |
||||
第十三章 |
6 |
4 |
2 |
||||
第十四章 |
6 |
4 |
2 |
||||
第十五章 |
6 |
4 |
2 |
||||
总计 |
108 |
72 |
36 |
七、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三)相关网址
http://www.shd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