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
(2)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性。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史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革命: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就是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辛亥革命既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说“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需求为背景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1911地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列外,辛亥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具体说来有: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10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3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它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即扶植和利用清政府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
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从1902~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包括抗捐、抗税、抗租、罢工、反洋教、拒俄、拒法、抵制美国货以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各个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反抗运动。例:1910年全国发生49次抢米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长沙抢米风潮。
(二)清政府的“新政”
在1901年1月,清宣布“变法”。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匡力、李鸿章等二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为参赞,作为主持“新政”的机关,并陆续发布“变法”上谕,推行“新政”措施,清政府的“新政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改革运动。
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宣布铁路国有,伤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满清贵族加强集权,排挤汉族大臣,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内阁大臣13人,其中皇族占了7人,被讥讽为“皇族内阁”。集权皇室的做法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治,而不过是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统治而已。
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最后的改革不仅没能挽救清末危局,反倒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随着资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不仅已形成,而且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个阶级虽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遭受他们的压迫和束缚,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要求。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革命形势已经成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走向共和,正是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县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2岁到美国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其后赴澳门行医,并结识不少华侨和会党头目。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并由此开启革命生涯。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遂由主张改良转变为主张革命,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2.兴中会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檀香山组成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华兴会的成立
1904年,黄兴、陈天华等人在湖南成立华兴会,以“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为口号,并提出“由一省首先起义,其他各省陆续响应并最终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策略。
4、光复会的成立
1904年,东京留日学生组建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后经蔡元培改组成立光复会,誓言“光复汉族,还我山河”。
5、科学补习所的成立
1904年7月,革命志士刘静安、宋教仁、吕大森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多种政治性刊物;还出版发行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册子130余种。
1.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图片展示:章炳麟(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当维新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康有为以保皇党首领的身份反对革命的时候,章太炎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正气凛然地宣告与改良派彻底决裂,并且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论点,痛斥保皇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了革命是最好的出路。
2.邹容的《革命军》
图片展示:邹容,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去日本留学。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19岁时写成,这本书虽只有两万字,但充满热情,书中高唱革命的赞歌,主张用革命来推翻清朝的统治,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
3.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图片展示:陈天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猛回头》、《警世钟》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宣传要驱逐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书出版后,成为革命派极为重要的宣传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建立,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同盟会的成立原因:
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长沙起义败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们深感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展开。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在他的倡导下,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二)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其中,建立中华民国和平均地权的提出,是同盟会和它的领袖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同盟会成立以前,历来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复明朝或者建立汉族帝国为口号。1894年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中有建立合众政府一条,但不如同盟会所提的明确。同盟会成立以后,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来,建立汉族帝国的话从此很少有人再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四)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11月26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完整纲领,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民族革命),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内容(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社会革命),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其二,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三民主义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主要是主张民族主义却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主张民生主义,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群众。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五)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论战起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尽管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但此时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对革命进行攻击,沦为反动的保皇派,严重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论战。《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1902年2月创办的宣传改良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
革命派和改良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战: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大论战,规模之大,斗争之烈,影响之深远,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未有的,论战的结果是革命派在理论上击败了保皇派,占领了思想阵地,使保皇派陷入孤立。此论战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酝酿了近20年,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资产阶级的逐渐强大、从思想理论的提出到革命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革命党的起义,汇聚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并终于在武昌起义中释放出来。
(一)武昌起义与保路风潮(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5月,清政府强行收回民间集资经营的铁路权益,并以此为抵押换取外国借款,引发多地人民不满,遂掀起保路运动。运动过程中,四川荣县宣布独立,朝廷从湖北调兵入川镇压,造成湖北防守空虚。
革命党人打入湖北新军内部,经过长期的宣传、组织工作,至保路运动时新军中已有2/5的人加入革命党。有的虽然没有加入革命党,但也倾向、赞同革命。
起义爆发前,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但他们仍然自行联络,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他们不怕流血牺牲,顽强作战,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头。武昌起义爆发的第二天,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播放武昌起义视频资料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首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辛亥革命是震惊中外的一次伟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创举,也是整个东方文明史上的创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爆发立即在亚洲和世界激起巨大反响,它迎来了20世纪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都城: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将农历纪年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以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年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资产阶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准备阶段算起,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毛泽东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6.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生于咸丰九年(1859)8月20日,河南项城人是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从此为清廷所倚重。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一面逼迫皇帝退位,一面用假共和麻痹软化革命党人,并最终窃得总统宝座。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随即改组内阁,排挤革命党人。在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并计划以政党政治手段与其抗衡时,袁世凯派亲信将其暗杀。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大总统。
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未能撼动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十分短命的事实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讨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扼杀的结果。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1.不愿意也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支持;所以《临时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
2.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不可能同人民群众形成密切联系,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同盟会内部思想不统一,不能给革命以坚强领导。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讲解使学生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