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掌握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3、理解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掌握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2、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2、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3、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100 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
2、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3、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5、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3、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4、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5、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小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文化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
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参考书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祠》,《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江泽民文选》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 2006 年 9 月 14 日 。
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6 年 11 月 11 日 。
附件:第十章.ppt(9770KB, 下载次数: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