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作者:szkb编辑: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8点击次数: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掌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的本质。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与发展过程。另外一个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让学生了解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经过了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其内在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还难以充分显示出来。

社会主义国家原来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善落后面貌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普遍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因此,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完全不犯错误、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高度,从客观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其他剥削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11-

(二)社会主义虽然暂时处于低潮,但人们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探索从未停止过。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表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的科学性和感召力。说明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主观臆造和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真理的深刻认同和真诚信奉。

当然,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工程,须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

四、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一)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从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是从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最高层次的概括。

2、从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

把实际目标(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放在第一位来谈论社会主义,在目标的层次上来界。

(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1、关于解放生产力

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犯了种种空想的错误。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道路。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关于发展生产力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显得尤为紧迫。因此,讲社会主义必须突出讲发展生产力。

(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1、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发展生产力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相互关系。

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是互为条件的。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有它的产生、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具有过程性,它的体现由不够充分到比较充分,由部分实现到最终实现这样一个阶段性和渐进性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是一个发展的社会,要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则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适时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一、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定位选择问题

社会主义完善其内在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使然。

第二,根除原有的政治体制弊端,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民主化和长治久安的要求。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见,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像对待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存在弊端的政治体制,以解放生产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没有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实现政治体制包括经济体制的转换。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过程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是一个更加艰难和具有风险性的过程。这是因为:

从对旧体制的触及看,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都是一种利益的调整,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

从历史传统来看,政治思想领域受封建传统残余思想影响深。

从外部的影响和渗透看,政治体制改革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最易于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反对派所利用。

从社会稳定来看,政治体制的好坏及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规范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的内容

从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作用和功能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地位和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社会全面改革能否成功。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政治体制不改革,或者改不动,不仅会阻碍经济改革,甚至会使经济改革陷入失败的命运

正是上述这些特殊性,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战略、策略,要有别于经济体制改革。在战略策略上,既要全面确定政治体制和规范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又要寻找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改革的方式上,既要把握好政治体制改革来自基层对民主化的要求,又要从总体上把握自上而下的发动、组织和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史表明,对政治改革这些特性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成功失败。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高于和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是广泛的、有物质保障的民主;是既反对官僚主义集中制,又反对无政府主义,能够使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各种社会事务的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的民主;是实行公开性原则的民主。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所做不到的。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是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发展的最完备的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完善经验的释解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这可以从实践得到论证。中国改革的实践首先从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进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做出这样的选择,大体符合社会改革运动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经济体制改革,而这种调整又会引起社会的经济和利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引起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的利益要求得以实现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改革应该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道路还是在分析改革成本与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风险成本较小的、成功的方案。改革首先强化了经济上的激励机制,使社会从改革中获得了物质利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改革获得了社会意义和群众基础,获得了强劲的动力;这个道路充分利用和依靠党和政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政治权威和政治优势,协调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组织各项改革措施,渐进地推进改革,从而能够在基本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因此使改革成本和代价相比较是最小的;这个战略在保证社会制衡中心的权威不动摇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使改革不迷失方向,保证改革了始终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性质。

第三节 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第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才能永葆先进。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党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引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政党是阶级的产物。无产阶级是最进步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充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这是因为:

(1)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社会大工业相联系,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

(2)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低下,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受剥削和压迫最为深重。在革命斗争中,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3)无产阶级在使用机器大生产中,必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因此最容易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最有组织性、纪律性。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1.“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革命运动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第一、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必须把谋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性和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根本属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政党和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领导人民前进。无产阶级政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使人民群众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团结起来为之奋斗。为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正确认识的结果。

第三、这是由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目标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共产党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共产党员党性的“灵魂”。

第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二、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核心

1、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第一、党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者,只有党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才能唤醒无产阶级的意识,使之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

第二、党是无产阶级的组织者,只有党才能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组成统一的革命大军。

第三、党是无产阶级的领导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同时,党的领导还是现实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首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其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3、怎样才能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呢?

首先,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所谓政治领导,最根本的是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其次,要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所谓思想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一切领域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党的一切工作环节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贯彻执行。

再次,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所谓组织领导,主要是指建立和完善党的各级组织,严格党的纪律,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并通过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求改善党的领导,主要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改善党的领导是党必须面对并且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贯穿于党的领导实践之中。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领导的过程。改善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思考题:

1、为什么无产阶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无产阶级为什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3、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附件:第六章.ppt(1125KB, 下载次数:722)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608